Romeo et Juliet (I)

我想,浪漫時期裡最浪漫的愛情故事,應該就屬莎士比亞的 "羅密歐與茱麗葉"最感人,最讓人津津樂道了. 不過這篇愛 情悲劇可也不是莎翁原創,而是來自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的《羅密額斯與茱麗葉的悲劇史》(Tragicall Historye ofRomeus and Juliet),以及潘特(William Painter)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塔》(Rhomeo and Julietta)。
至於故事劇情,我想在此應該不用再囉嗦,相信大多數樂迷 應該都已經知道了,不清楚的 google 一下也沒什麼困難,所 以按下不表,來談談有哪些比較值得樂迷注意的音樂作品是 和這齣戲劇有所相關的.
以我手上有限的資料,大約有14部歌劇,一些鋼琴曲,一些小曲,是和這部作品有關,不過現在大多不受青睞,古諾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歌劇偶爾還有演出機會,其他大概就銷聲匿跡了,除了這些,我認為最重要的三首作品,也是現在還比較有機會聽到的音樂會曲目,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白遼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戲劇交響曲",及最常演出,最受好評的普羅高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芭蕾組曲",今天就先從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談起.

Romeo et Juliet (II)

劇化交響曲_Symphonie dramatique,目前好像就只有這首白遼士的羅密
歐與茱麗葉,這首曲子也在幻想交響曲9年之後,風格更加充實與大膽,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跟這首比起來就像一首小曲般,無論在內容還是手法,跟這首劇化交響曲比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這首劇化交響曲共分成四部,總長度約1小時35分,算是大部頭的作品,編制也是白遼士一貫的大手筆,不但有獨唱(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有合唱(女高音兩部,男高音兩部,男低音兩部),弦樂還用了五部,並規定至少要(15-15-10-14-9)這樣的編制,後來的作曲家大概只有馬勒會這樣玩吧.

這首劇化交響曲所擁有的 獨特的自由書寫風格十分有趣,又過7年之後所創作的"浮士德的天譴"概念應該就是來自本曲.這首曲子歌詞部分原是白遼士自己用散文體書寫,後來定稿時則以艾米爾.德香(Emile Deschamps)的韻文當歌詞,所以聽來格外悅耳,法文唱歌是很好聽的,這首曲子題獻給在白遼士最困苦的時候資助他的帕格尼尼,可惜帕格尼尼尚未看到這首曲子大獲成功就辭世了.

Romeo et Juliet (III)

在所有以"羅密歐與茱麗葉"為題材的音樂作
品中,我認為內容最充實也最傑出的,就是普
羅高菲夫所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芭蕾舞劇
,普羅高菲夫寫這首曲子雖然為了舞劇的效果
而對原著有做了些微的修改,但整體而言瑕不
掩瑜,是一部相當成功的芭蕾舞巨作,不論是
從欣賞芭蕾的角度還是從欣賞音樂的角度看
,都頗有可觀之處.
這是一首相當大型的作品,全曲演奏完畢需要約兩個半小時,所以手頭有的全曲黑膠錄音也只有普列文指揮 LSO 這套 EMI 編號 SLS 864(共三張,黑白郵票狗)的唱片,如果有其他更好的錄音歡迎黑較愛好者用力推薦,畢竟一個人所知實在有限.

魔鬼的柔情

尼可羅·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1782年10月27日-1840年5月27日)尼可羅·帕格尼尼出生於義大利的熱那亞, 是Antonio and Teresa (née Bocciardo)
Paganini的兒子,根據由 Peter Lichtenthal為他寫的傳記,帕格尼尼在他五歲 的時 候,他爸爸開始敎他曼陀鈴,在七歲時便開始學習小提琴,更在十歲時就 開始作曲了 ,在十二歲時她第一次公開演出,帕格尼尼十幾歲的時候跟著許多 不同的老師學習, 包括了Giovanni Servetto和 Alessandro Rolla,但是對於他的成功他沒有辦法妥善的處理;在他十六歲時,他就開始賭博和酗酒,就在這個時候,一位不知名的女性救了 他,她把他帶到她的家去,在那裡他又開始學 習小提琴學了三年,在這個時段他也彈 奏吉他。我想就是這位不知名的好心女性,讓Paganini終身 都喜歡吉他 這個樂器,而 他的作品中,最有豐富感情的作品也大多與 吉他相關. 在他23歲的時候,他又重出江湖,當他不在旅遊時,他成為PRINCESS LUCCA的宮廷樂隊總監,他在米蘭(1813年)、維也納(1828年)、倫敦和巴黎(1831年)首演以後,他高超的小提琴技巧在人們之間廣為流傳,帕格尼尼是世界上第一個不須別人資助而可以到世界各地巡迴表演的音樂家而且他還非常聰明,他成為一個超級巨星,並用它那魔鬼般的技巧演奏。

布拉姆斯_雨之歌

已經快一個月不知道太陽長甚麼樣子了,既然如此,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是無可奈何之事,那就來聽聽雨之歌吧.我每次用Brahms的圖,總喜歡用他年輕瀟灑的樣子,而不喜歡用他大鬍子的樣子,總覺得和他的曲子裡頭蘊含的豐沛感情很不搭調,這首雨之歌也是如此.Brahms 第一首交響曲寫了超過20年(1855~1876,1877出版),聽過的人認為這首曲子雖然花了20幾年的時間 ,Brahms卻沒有浪費任何一秒鐘!史上並無任何一位作曲家的作品精煉至此,也無任何一位作曲家對自己苛刻到這種地步. 寫了二千多首曲子,卻僅有122首傳世,對這樣一位作曲家超過40歲才發表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Op.78 No.1,"雨之歌",我們該如何看待這首曲子?其實這首曲子雖然是Brahms出版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卻已經是他創作的第五首小提琴奏鳴曲,前面四首都因為作曲者本身不滿意而毀棄了.這首曲子1879年完成,1880年出版,以出版日期來看,正是第一首交響曲發表三年之後,也正是Brahms創作的黃金時期,我認為這首曲子的發表,可以說是Brahms正式向世人宣告已成一家之言的代表性作品,這雖然只是一首小品,一首小提琴奏鳴曲,整首作品在明快的步調下明顯蘊含很深的感情刻劃,傾吐之際又拿捏得十分高明,不致流於濫情,舒暢的節奏又收放自如,不落俗套,實在是小提琴作品中的傑作.

貝多芬_春之奏鳴曲

Beethoven "春"之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創作於 1801年,原曲題獻給胡利斯伯爵(Moritz von Fries),1801年10月由維也納 Mollo 出版社加以出版,原本這首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是和他的前一首,第四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合編成作曲編號 OP.23,也就是1801年出版時,作品編號 OP.23包括兩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即第四號與第五號,到了次年1802年,貝多芬可能因為此曲大受歡迎及這兩首曲子風格迥異的緣故,更改作品編號,將第四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單獨給予OP.23的編號,而把第五號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編成作品編號 OP.24,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 F 大調 Le Printemps OP.24.

DGG 唱片總論

DGG 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唱片公司,從1910年巴克豪斯在DGG錄他們的第一張唱片,
葛利格鋼琴協奏曲開始,到現在快100年了,DGG 是一家和 EMI 同等重要的唱片公司,
旗下藝人陣容十分堅強(LP 時代),己乎所有知名的演奏家,指揮,歌者,都曾經在 DGG 留下錄音,所以 DGG的唱片在黑膠收藏上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關於DGG的唱片標籤,請參考本站 (黑膠唱片資訊>唱片標籤),這次要提的是關於DGG公司的簡述及一些發行系列所代表的意義.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資料顯示,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縮寫為DGG,不過現在多被稱作DG)。公司在草創時期就是以生產及銷售留聲機及唱片為主,因為這個基礎,令它後來成為世界著名的古典音樂唱片品牌之一。目前公司位於漢堡市。DG公司歷史逾百年,見證了整個20世紀古典音樂界及唱片業的發展,它在70年代初成為寶麗金唱片集團(PolyGram)的一份子, 迪卡唱片公司(Decca)和飛利浦唱片公司(Philips)亦隸屬於同一集團,不過集團後來在1998年被環球唱片收購。

EMI 唱片總論

EMI 唱片公司是人類唱片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家公司,不論就出版品的種類,還是數量,或是從旗下的音樂家的素質,數量來看,EMI 可能是所有唱片公司中最為龐大的一家,所以不論是聽古典還是搖滾,黑膠唱片還是CD,SACD,手上沒有人會沒有 EMI 的出版品的,就是因為 EMI 是這麼一家公司,所以在黑膠唱片的資訊也就相對十分重要,對於有心收藏唱片的黑膠友來說,EMI 的相關資訊絕對不能毫無概念.

EMI 的黑膠唱片 (LP) 是從 1952 年 ALP mono 系列開始,一直到 80 年代 Large Dog Dig.為止,總發行量達數千種,這還只是古典音樂部分,不含其他流行,搖滾等唱片發行,(這還沒算上80年以後CD的發行),本文僅就手上有的資料,來看看 EMI 的古典黑膠唱片大致上有哪些,也可以因此篇文章而對手上的 EMI 唱片有一定的了解,要了解 EMI 發行的古典黑膠唱片,首先要對 EMI到底曾經發行過哪些系列唱片先有一個通盤的了解,然後才能就這些系列的相關性認識我們手上的 EMI 唱片.

EMI 唱片標籤

提到黑膠唱片,英國的EMI絕對是不可少的一家公司,EMI的黑膠唱片一般是從1952年ALP系列開始,到1980年代數位錄音止,歷時近四十年,銘盤無數,標籤繁多,在此僅羅列較有收藏價值的英國版,其他如美版Angel等標籤因為收藏價值低,因此未收錄,不過還是那句老話,沒收藏價值就是極具聆聽價值,不過就聽音樂嘛,因此純古典黑膠樂迷美版Angel是不錯的選擇.

 ALP: ALP系列約從1952年發行到1958年左右,第一版全是紅底金字Nipper Dog,編號從ALP 1001開始到ALP 2115,第二版為半月狗,和立體聲第二版半月狗幾乎一樣,後期ALP 1460以後就進入立體聲時代,此時ALP,ASD同時發行,兩種都發行的版本以ASD為優先收藏對象,ALP的唱片銘盤如雲,有那些另有專文討論,在此先提供標籤以供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