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a Haendel_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Ida  Haendel,波蘭出生的女性小提琴家,1928年12月15日出生,1940年歸化英國籍,4歲時跟隨 Mieczyslaw  Michalowicz 於華沙蕭邦學校學習,之所以引起廣大的注意是在1935年(7歲)第一屆 Wieniawski 小提琴大獎賽獲得波蘭組首獎,同年國際組首獎是 Ginette Neveu,第二名是 David  Oistrakh,也因此年紀輕輕的她就有機會到 London 與 Paris 接受 Carl  Flesch 與 Georges Enesco 兩位大師的指導,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與雙親移居倫敦,也因此與當時英國著名指揮如 Beecham,Boult,Goossens,Sargent 等均有合作的機會,與歐陸的指揮如 Munch,Klemperer,Solti,Markevitch 等也有機會同台演出,所以演奏生涯開始的相當早,錄音也早在1943年就與 Decca 開始合作,直到2004年1月還與蒙特婁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演奏生涯之長樂界少見.





以這樣資歷的女性小提琴家所灌錄的巴哈小提琴無伴奏組曲照理說應該是眾所矚目才對,但事實上似乎不是如此Why?

 從 ebay 的標價多少可以看出端倪(沒有很貴....),不過聽完以後確實發現這不是一套很討喜的巴哈無伴奏錄音,Testament 這套1996年的錄音錄得太 Hi-Fi 了,音像很大,聲息相聞,演奏者的呼吸聲和拉錯音的擦弦聲清晰可聞,初聽根本覺得比顧爾德的哼唱還刺耳些,但聽久也習慣了,另外錄音錄得生硬些,也是敗筆.與其他巴哈無伴奏的銘盤比起來,這套實在是離經叛道,演奏手法獨樹一格,若不用點耐心很難聽完全部3張 LP,可是聽完後卻又會讓人想再聽(當然又得忍受Testament自作聰明的錄音),也許這只是我個人的意見,我就是喜歡這種充滿個人風格的巴哈無伴奏,我認為這是許多小提琴家對自己所追尋的有了答案之後的告解,密爾斯坦選擇充滿自信的方式,謝霖用優雅婉轉的方式,Martzy 選擇充滿說服力的詞藻,而 Ida 選擇了最簡單而直截了當的方式告訴你這就是她的答案,她的巴哈無伴奏,這樣的表現方式,無疑是極富魅力的!